靠着之前攒下的资本和名气,1946年,3M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,当时的投资银行也建议将其推荐为买入。当被问及公司接下来的打算时,时任总裁理查德·卡尔顿(Richard Carlton)简洁有力地做出了回答:“啥赚钱,我们做啥。”("We'll make any damn thing we can make money on.")△ 值得一提的是,便捷的透明胶带分离器,也是3M的员工发明的。这位总裁的言论看似土味十足,但话糙理不糙。因为随着二战的结束,许多市场上原有的秩序,即将迎来剧变。这时候如果3M公司以不变应万变,只把眼光放在原来的老本行上,那很可能就是急转直下,跌入谷底。“啥赚钱,我们做啥”的3M,以当时已有的核心技术为基础,逐步开始试探进入电子、医疗和消费等新领域。 彼时,被二战蹂躏得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正是百废待兴,美国也随即开展了马歇尔计划协助欧洲复苏。这其中,自然也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:美国对于欧洲的援助,以钱为主,但是钱又很难在欧洲买到东西。各种建筑材料、医疗物资、生活用品等等,还得从美国的制造商手里买。这么绕了一圈,赚钱的还是美国的制造商们。 而 “啥赚钱,我们做啥”,也意味着3M能在许多产业上挨个分得一杯羹。就这样,3M借着马歇尔计划的东风,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,也在欧洲市场站稳了脚。 而在美国国内,3M率先开创的Scotch 录影带还被运用到了电影拍摄中。大名鼎鼎的1968年经典电影《2001:太空漫游》在拍摄时就用到了3M的录影设备。库神的拍摄水平值得膜拜,但3M提供的技术支持也功不可没。△ 《2001:太空漫游》除了不断扩大业务,3M大量收购了不同业务的其他公司,把触手伸到各种原本毫不相及的新领域。从2001年开始,3M开始在保留多数原有业务的基础上,将重心逐步转入高利润的医疗和安全行业,实现公司净利率的50%增长,最终发展成了今天“无所不能的”3M帝国。 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,除了对已掌握的技术不断进行深耕之外, 3M还有一套独特的创新鼓励机制,那就是3M公司著名的“15%规则”——即公司的研发人员每周可以拿出15%的工作时间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我们日常给自己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贴的便笺,就是一位3M研发人员在他的15%的工作时间里发明的。△ 便笺的发明者,亚瑟·弗莱(Arthur Fry) 在3M,谁有新的创意,谁就可以向公司申请资金,不管这些方案能否直接给公司带来盈利。当一个有潜力的创意诞生时,3M公司就会专门组织一个由该创意的提出者以及来自生产、销售和法律部门的志愿者组成的创意孵化小组。这个小组会不断完善该创意,并最终接受公司的检验。直到公司最终宣布创意是否通过后,小组成员才能回到各自原先的岗位上。这些小组的佼佼者,会获得3M公司一年一度的“进步奖”作为鼓励。 最有创意的,是3M公司对这些创意的处理方式: 3M没有将创意的重点放在某一特定的待突破领域,然后发力去研究对策。恰恰相反,3M先从一个已经成熟的创意为起点,在市场上寻找该创意可以应用的市场,从而开发出一个新的产业——简单地说,就是先有解决问题的方法,再到市场上找到与之对应的问题。 正是靠着深挖自身的优势和不断创新,一个原本濒临破产的小公司,最终成了市值千亿的“全能帝国”。 参考资料:1.3M Company - Company Profile, Information, Business Description, History,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3M Company2.《无所不能的千亿美金帝国:起底口罩之外的3M》 王舷歌,孔愕——深探3.https://www.3m.com/3M/en_US/company-us/about-3m/4.https://modernvalueinvesting.de/3m-company-aktienanalyse/5.https://saintpaulhistorical.com/items/show/397